[拼音]:Bi’angsong
[英文]:Bj═rnstjerne Bj═rnson (1832~1910)
挪威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1832年12月8日生于挪威农村的一个牧师家庭,6岁时随家迁至南方洛斯达林列塞特。1850年去克里斯蒂安尼亚(今奥斯陆)。1852年入皇家弗里德里克大学。1855年任克里斯蒂安尼亚《每日晨报》的文学戏剧评论员。1859年任《晚报》助理编辑。1866至1871年任《诺斯克福报》编辑,大力传播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文化以摆脱异国影响的论点。1857年接替易卜生任卑尔根国家剧院的编导。1865至1867年主持克里斯蒂安尼亚剧院。1870至1872年另行创办剧院。1903年获诺贝尔奖金,1910年4月26日在巴黎逝世。
比昂松少年时期对文学产生了兴趣。在大学时代,他开始写作反映家乡的自然美景和风土人情的诗歌。早期的中篇小说《辛诺夫·苏巴金》(1857)、《阿尔纳》(1859)、《一个快乐的孩子》(1860)、《渔家女》(1868)等以民族形式表现民间题材,在挪威的现实主义作品中有一定影响。他早期的剧本大多继承了民间创作的优良传统。如《战役之间》(1857)、《西格尔特恶王》(1862)、《国王斯凡勒》(1861)、《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阿特》(1863)等,和易卜生早期的历史剧一样,曾轰动一时。在《战役之间》一剧里,他塑造了一个起义农民的形象。
70年代,由于布兰代斯的急进思想的影响,比昂松参加了实际斗争,并周游各国考察生活,创作了许多反映当代问题的社会剧。《破产》(1875)的主人公钱尔德是个典型的投机银行家,他玩弄欺骗手段侵吞农民的存款,使他们家破人亡。喜剧《挑战的手套》(1883)描写女主人公斯瓦法因未婚夫另有所欢,要求解除婚约,受到多方阻挠。剧本反映资产阶级社会中妇女的屈辱地位,抨击资产阶级的道德观念和社会秩序。《编辑》(1875)以农民民主运动和资产阶级反动势力在选举中的一场政治斗争为背景,揭露报刊造谣生事,充当资产阶级喉舌的本质。《新婚夫妇》(1865)通过岳婿间的纠纷反映出贵族和资产阶级观念之间的矛盾,具有反封建意义。此外还有《国王》(1877)、《黎昂娜达》(1879)、《新制度》(1879)等。在这些剧本里,比昂松以尖锐的笔触,现实主义的手法,抨击资产阶级,在挪威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80年代以后,比昂松创作的剧本有:《人力难及》(1883)及其续篇(1895)、《拉鲍雷莫斯》(1901)、《德兰农场》(1904)、及《葡萄园开花的时候》(1909)。《人力难及》一剧描写了工人的苦难和斗争,揭露了资产阶级的欺骗压榨行为。但是其结局,也象他的其他剧本一样,是坏人悔悟,好人得救,矛盾得到调和,充满了改良主义色彩。
比昂松在戏剧创作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在挪威文学史上与易卜生齐名。他的作品反映了挪威历史上一个时期的矛盾和斗争。他的晚期创作中虽有浓厚的颓废主义倾向,但他在社会政治方面始终保持著战斗姿态,例如为德雷福斯案件仗义执言,对芬兰人民反对沙皇俄国的侵略深表同情。
更多信息: 担保 网站